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聚焦“三全育人”,聚力學生發展,扎扎實實開展高職教育,力爭成為適應、支撐、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“快變量”,積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。
聚焦立德樹人,構建“黨建+”工作格局
學校成立“三全育人”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十個育人團隊,出臺《“三全育人”綜合改革實施意見》和《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》。學校構建黨建引領“三全育人”工作格局,全面深化“黨建+”育人工作,明確工作的路線圖、時間表和任務書。
學校健全工作推進機制,配套專項經費,壓實工作責任,確保工作有序推進;健全宣傳機制,積極營造校園育人氛圍;健全考核機制,將“三全育人”工作列入各單位年終考核;建設“智慧黨建”“工程云課堂”“智慧學工”等平臺,實現數據互聯互通,用信息技術破壁壘、掃盲區、連斷點,打造一張全員參與、全時貫穿、全域一體管理網。
擦亮底色,學生成長引領體系日臻完善
學校建設紅色基地,釋放黨建引領鑄魂潛力。建成校園黨建文化園,涵蓋輝煌百年黨史展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黨建之窗、黨旗雕塑和“初心亭”等板塊,充分展示黨的百年輝煌歷程,全方位、立體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史知識。
學校還建設“初心廣場”“建黨精神”雕塑、黨史故事雕塑等文化小景,用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塑,向師生述說著中國共產黨輝煌而壯麗的歷史的同時,為青年學生課余時間提供一個誦讀、交流、休閑的場所。
學校用好校內常州市民防科普教育館,結合疫情防控開展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主題實踐,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。挖掘校史館、校友林的校情校史文化底蘊,深入開展愛校榮校興校教育。
學校打造紅色課堂,激發教學主陣地動能全面加強思政課程建設,在遵循“八個統一”的基礎上,全方位融入“四史”教育,用鮮活的案例講透抽象的理論。
著力打造“金課”,將崗位標準、大賽標準、證書標準中體現的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規范和專業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培養方案、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。
賡續紅色血脈,繪好主題教育同心圓。學校在日常主題教育注入紅色基因,抓住入學和畢業兩個重要節點,開展豐富的愛黨、愛國、愛社會主義、文明離校和感謝師恩等主題教育活動,引導學生擔當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,在感悟黨恩中崇德向善、全面發展。
開展疫情防控以來,學校的“黨員先鋒隊”“青年突擊隊”共3000余人次協助做好復學各項工作;“博愛青春”社會實踐小分隊持續十年關愛弱勢群體,關愛生命、傳播人道、服務社會;學校還選派優秀畢業生參加“西部計劃”“蘇北計劃”。
國防教育賡續紅色血脈。學校以軍訓、軍事理論課、國旗班為抓手,通過升國旗儀式、國防征文比賽和知識競賽,推動愛國主義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。開展“‘清澈的愛,只為中國’我的軍營故事”巡回報告會,鼓勵廣大學生參軍入伍。
注重心理教育,學生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
學校堅持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,構建教育教學、實踐活動、咨詢服務、預防干預、平臺保障、品牌建設“六位一體”的學生全面發展保障體系。
學校以“認識自我、科學規劃、全面發展”為心理育人工作理念,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機制,著力建設“智慧心育”平臺。抓住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兩大教育陣地,把握知識科普、咨詢服務和危機干預三個重點工作。
建立心理危機預防四級網絡、心理預警幫扶五級體系、心理危機干預六級體系,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。教育引導學生珍視生命價值,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,讓生命教育變得更加親切溫情。建設生命教育基地、培養健康教育師資,傳授衛生健康知識、開展應急救護培訓。
學校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基層、接觸社會,在實踐中形成正確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價值觀。建立健全機制,建立第二課堂政策保障體系、課程項目體系、記錄評價體系、認證運行體系。創新師生協同科研機制,推動師生協同做科研,營造師生同生共長的科研育人環境。
學校著力打造專業類志愿服務活動,鼓勵引導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用所學專業知識為社區、社會、企業解決具體問題,在實踐中讓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產生更全面的理解與認知,同時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、組織協調能力、抗壓能力、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反思能力,無縫對接社會用人需求,提升學生學習創新與就業創業能力。
學校積極整合資源,將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貫穿人才培養,全方位融入教學科研工作,全鏈條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。
學校圍繞認定機制、幫扶機制、服務機制等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。通過制定《學生資助管理辦法》等文件,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內容和要求,做到有章可循、權責明確,切中制度建設要點,形成部門聯動合力。
學?;诮K省學生資助申請平臺構建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程度認定模型,為資助對象精準識別、資助資金精準分配探索出一套資助方案。
編制《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實務》作為班主任、輔導員等一線教職人員的工作指南,充分釋放資助隊伍潛力。在易班等平臺開設“勵志者說”欄目,積極開展朋輩教育,用學生身邊的先進事跡影響人、教育人、帶動人。
聚力學生發展,“三全育人”工作成效顯著
五年來,多家媒體對學?!叭恕惫ぷ鞒尚нM行了持續關注和專題報道。學校被評為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、團中央團學改革示范校、教育部“一站式”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自主試點單位、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、全國高職院校校友工作先進單位,入選全國高等職業院?!胺肇暙I50強”“育人成效50強”。焊接及理化黨支部獲評教育部“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”;“三全育人”工作案例入選教育部《學生資助信息化典型案例匯編》。
育人團隊成績突出。輔導員芮夢霞獲評江蘇省輔導員年度人物,王中磊、于瑞、倪晉尚3位指導老師榮獲“全國技術能手”稱號。全國共300余所高職院校來校學習交流“三全育人”、學生發展工作經驗。學校連續10年獲評江蘇省學生資助績效考核優秀等級,連續3年獲評江蘇省高校紅十字會“博愛青春”優秀項目,5次榮獲省暑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。
樊鵬飛等3名畢業生榮獲“全國技術能手”稱號,畢業生謝美獲評2019年全國模范教師,畢業生高兆洲獲評“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全國優秀志愿者”,袁冬根等2名畢業生獲評2021年江蘇省勞動模范,王海浪獲“江蘇青年五四獎章”“江蘇工匠”和“江蘇省崗位學雷鋒標兵”稱號,崔恒祥等3名畢業生獲“全國工程建設系統技術能手”稱號。應用化工技術學生團隊連續14次蟬聯全國化工生產技術大賽團體一等獎,黃志宇等學生研發的“蜘蛛一號”小型焊接機器人獲得第七屆中國國際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,3名在校生被評為“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”。近五年,240名學生在省技能大賽中獲獎,11名學生在全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中獲獎。近五年畢業生年終就業率、滿意度穩居98%以上。(蔣小燕 王光文 姜慶華)
鏈接:https: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22-06/18/nw.D110000gmrb_20220618_5-04.htm
- 上一篇:沒有了
- 下一篇:沒有了